案例导学是一种以案例为核心,通过引导学生分析、讨论和总结,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并提升实践能力的方法。以下是具体实施步骤和要点:
案例选择
选择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的案例,避免复杂冗长,突出核心知识点(如《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》案例需聚焦舞弊案与责任追究)。
案例应包含争议性或实际问题,激发学生探究欲望(如中学物理课程中“电能输送”案例可结合生活实例)。
案例导入
通过讲述案例背景或提问引导学生思考,建立情境认知(如“银广厦舞弊案”引发对审计责任的讨论)。
强调案例结果与理论的联系,提出启发性问题(如“为何审计机构失职”)。
分组策略
根据学生能力分层分组,确保讨论的多样性和有效性。
明确小组任务(如分析案例中的法律后果、技术问题等)。
讨论引导
提出分层问题(如“注册会计师的职责边界”“输电中的能量损失机制”),促进深度思考。
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,如法律、技术、管理层面。
成果展示
各组推选代表汇报讨论结果,其他组可提问或补充。
教师点评时注重逻辑性和关联性,帮助学生梳理思路。
总结提升
教师归纳案例中的关键知识点,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(如审计责任与会计知识)。
提出延伸问题(如“如何完善审计制度”),拓展学习视野。
教师角色定位
作为引导者而非主导者,适时介入讨论,解决共性问题(如“因果关系认定错误”)。
通过追问和反问深化理解(如“审计程序为何重要”)。
资源与互动设计
结合多媒体资源(如视频案例)增强直观性。
设计互动环节(如角色扮演、模拟实验),提升参与度。
通过以上步骤,案例导学能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,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