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促进灵活就业需从政策支持、平台发展、权益保障等多方面入手,具体措施如下:
社保与补贴
扩大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覆盖,取消户籍限制,允许在常住地参保。
部分地区提供社保补贴,如天津每月800元补贴、北京按险种补贴2/3。
新增病残津贴待遇,支持创业贷款贴息等。
就业目标与重点群体帮扶
各地设定了新增就业人数目标(如浙江100万、青岛35万),通过税收减免、社保补贴等扶持企业吸纳就业。
针对高校毕业生、农民工、退役军人等群体,提供职业培训、岗位推荐等专项支持。
技术与管理优化
推广数字化平台,利用AI和大数据精准匹配岗位与人才,提升管理效率。
实施远程办公常态化,拓展全球化人才池,降低地理限制。
权益保障与规范
推进职业伤害保险试点(如“益鹭保”),覆盖交通等风险,确保劳动报酬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。
完善争议处理机制,明确“连环外包”企业责任,保障灵活就业者权益。
技能培训体系
开展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,针对市场需求(如IT、设计等高技能领域)提升劳动者竞争力。
鼓励企业提供培训机会,促进灵活就业与稳定就业结合。
职业转型支持
推动“核心员工+灵活用工”模式,按项目需求雇佣,降低企业长期人力成本。
支持灵活就业者提前退休,优化养老保障。
全国统筹与分类参保
取消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,实现社保账户全国一体化。
针对收入波动大的群体,设计“自愿参保+重点险种优先”模式。
灵活就业与稳定就业衔接
建立灵活就业人员激励保障措施,促进多渠道就业。
推进“社区微业”行动,建设“就享家”乐业服务站,提供就业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