准货币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货币分类概念,其定义和构成如下:
准货币(quasi-money)指本身不是货币,但可随时转换为货币的资产。它与狭义货币(M1)和广义货币(M2)的关系为: 准货币 = M2 - M1 ,即广义货币减去狭义货币(如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)。
定期存款
包括城乡居民储蓄存款、单位定期存款、证券公司保证金存款等。这类存款具有固定期限,未到期提前支取可能损失利息或受限制。
储蓄存款
个人为储蓄货币和获取利息而开设的账户,利率通常高于活期存款,属于个人储蓄的重要形式。
外币存款
以外国货币形式存入的存款,可用于国际结算和外汇储备。
短期信用工具
包括商业票据、银行承兑汇票、短期国库券等。这些工具具有流动性,可在短期内转换为现金。
流动性较低 :无法直接用于日常交易,需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兑换为现金。
潜在购买力 :可随时转换为货币,对货币供应量有重要影响。
货币层次划分 :在货币供应量统计中,准货币属于M2范畴。
准货币与现金(M0)和活期存款(M1)共同构成广义货币(M2)。现金具有最高流动性,活期存款可随时用于支付,而准货币则介于两者之间,通过金融体系实现流动性转换。
综上,准货币通过银行体系与货币流通紧密关联,其规模变化对经济活动、货币政策及金融市场稳定具有重要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