组织化转移就业是指通过政府引导、企业用工和群众参与,将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到非农业领域的就业模式。其核心特点是通过组织化的方式,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和增收,推动乡村振兴。具体包括以下要点:
主体参与机制
采用“政府、企业、群众”三方合作模式,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平台对接,企业提供岗位资源,群众通过技能培训后参与就业。
就业服务保障
政府联合企业开展就业推荐活动,如岗位对接会、新春送福利等,提供涵盖制造、服务、建筑等多领域的用工信息,帮助群众获取稳定收入。
政策推动与活动实施
通过“百日攻坚行动”“以工代训”等专项活动,集中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。例如,组织劳动力赴南京务工、参与生态修复工程等。
覆盖范围与成效
该模式已覆盖全国多地,如拉萨市林周县实现1.5万人转移就业、创收0.68亿元,凤庆县新华乡提供40多家企业用工岗位等。
与自发性转移就业相比,组织化转移就业更具规范性和针对性,能有效提升就业质量和群众收入水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