递延所得税涉及企业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时间性差异,主要与以下项目相关:
资产减值准备
会计计提的坏账准备、存货跌价准备等,因税法不认可提前扣除,导致资产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,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。
折旧与摊销差异
会计采用加速折旧法(如双倍余额递减法)而税法采用直线法,或会计年限短于税法规定,导致固定资产/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低于计税基础。
预计负债
会计提前确认的预计负债(如质量保证金、维修准备金),税法规定实际发生时才允许扣除,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。
收入确认差异
会计提前确认收入(如租赁收入、软件许可收入),税法滞后确认,导致会计利润高于应纳税所得额。
存货计价差异
会计采用先进先出法等与税法不一致的存货计价方法,导致期末存货价值差异。
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差异
主要由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一致引起,例如:
会计折旧少于税法折旧,导致资产账面价值高于计税基础;
会计收入确认早于税法,导致会计利润高于应纳税所得额。
特殊交易或事项
包括股权激励计划(如股票期权、限制性股票)、合并与收购中的暂时性差异、负债的会计确认与税法不认可等。
资产类科目 :固定资产、无形资产、存货等;
负债类科目 :应付账款、预计负债等;
损益类科目 :营业外收入/支出、资产减值损失等。
资产减值准备 :
借:资产减值损失
贷:坏账准备(会计)
递延所得税资产(税法不认可部分);
折旧差异 :
借:折旧费用(会计)
贷:累计折旧(会计)
递延所得税资产(差额部分)。
递延所得税的核心在于时间性差异的调整,需通过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变动反映在财务报表中。企业需定期复核资产、负债的计税基础,确保会计与税法的一致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