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“人与自然”主题的语文题,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回答:
中心论点提炼
根据文章开头“如果认识到人在自然环境中是一员而不是一霸,认识到自己在知识的疆域中的距离,认识到气象蔼然是别人最喜欢的一张名片,那就会选择谦卑”,可概括出中心论点为“选择谦卑”或“做谦卑的人”。
细节理解与分析
在《海底世界》中,“窃窃私语”可用“低声密谈”替代,体现海底生物交流的微妙性。
文章中心句可能是描述海底奇异景象的句子,需结合上下文判断。
文本结构分析
文章通过对比自然本身与自然作为环境的两重属性,强调人类作为环境使用者的责任与局限。
立意与角度
可从中西方哲学差异入手,如中国强调顺应自然(《道德经》),西方则更注重人中心主义(梭罗《瓦尔登湖》)。
结合现实问题,如环境污染、资源过度开发等,探讨人类应如何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。
结构与内容
采用“总-分-总”结构,开头引用老子、庄子等古语引出话题,中间分析中西方观点差异,结尾提出建议(如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)。
可结合具体事例,如某地生态保护成功案例,增强说服力。
修辞手法
《花开的声音》中“燕子的翅膀听到了”运用拟人手法,赋予非人类事物以生命特征。
注意使用比喻、拟人等手法时,要确保其符合语境且具有表现力。
词语选择与搭配
选择词语时需结合语境,如“清脆”比“脆”更能体现声音的悦耳感。
注意主谓宾的搭配,避免出现“主谓搭配不当”的错误。
审题 :明确题目要求,如概括中心论点、分析修辞手法等。
答题规范 :使用完整句子,注意标点符号和段落划分。
结合背景 :了解相关文学作品或哲学思想的创作背景,有助于深入理解文本。
通过以上方法,可以系统地应对“人与自然”主题的语文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