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,其出现和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:
夏朝(约公元前21世纪)
根据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记载,“夏曰校”,夏朝已出现以教为主的教育机构,但具体形式和规模尚无实物证据。另有文献称夏代学校为“序”,分东序(贵族子弟)和西序(平民)。
苏美尔文明(约公元前3000年)
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出现类似学校的机构,但属于更早的文明形态,与夏朝的学校在功能上可能存在差异。
商代(约公元前16世纪-前1046年)
学校教育更加规范,出现“庠”“序”“学”“瞽宗”等不同类型,主要培养贵族子弟,教授“六艺”(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)。
西周(前771年-前771年)
学校称为“辟雍”,是少数奴隶主贵族的专属教育场所,分为国学(贵族)和乡学(平民)。
秦汉时期
秦代以后学校分类更细化,汉代设立太学,成为国家最高学府,相当于现代大学。
唐宋时期
学校教育达到古代极盛,分类体系完善,如唐代设有国子监、太学等机构。
清末至民国
受西方教育影响,1902年《钦定学堂章程》称学校为“学堂”,1907年新式学堂广泛设立。
现代教育体系
20世纪初至今,学校逐渐普及至全民,教育形式多样化,学科体系不断完善。
中国最早的学校可追溯至夏朝(约公元前21世纪),最初以贵族教育为主,后逐步发展为覆盖全民的现代教育体系。世界其他地区类似机构的出现时间则更晚,例如古埃及(约公元前2500年)、古希腊(约公元前8世纪)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