留学生是指在母国以外长期学习的学生,其定义和背景可归纳如下:
留学生是指在非本国长期学习的教育机构(如大学、学院或研究机构)接受教育的学生,学习周期通常为1年以上。他们可能攻读学士、硕士、博士等学位,或参加短期培训项目。
词源
该词最早见于中国唐朝时期,指遣唐使回国后仍在中国学习的学生。这一称呼源于日本为吸收中国文化,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,部分遣唐使回国后继续在中国深造。
词义扩展
随着时间推移,该词从专指日本留学生扩展为泛指所有在外国学习的学生。例如,现代中国学生赴美、英、澳等国家的学习也被称为“留学”。
学习目的
包括学术深造(如攻读学位)和短期培训。
学习地点
主要集中在教育水平较高的国家(如美国、英国、加拿大等),但也可选择其他地区或机构。
回国发展
根据教育部数据,中国留学生中约79.87%毕业后回国发展。
按学习目的 :学术型(长期学习)、交流型(短期交换)、职业型(技能培训)。
按学习时长 :短期(如语言课程)、长期(如本科、硕士)。
2015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达52.37万人,其中留学生占比约70%。随着全球化发展,留学生数量持续增长,已成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。
综上,留学生是跨越国界追求教育与学术发展的群体,其概念既承载着历史渊源,又适应了现代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