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游戏指导策略,综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:
平行式介入
教师以游戏者身份在幼儿附近进行相同或相似材料的游戏,通过暗示性行为引导幼儿模仿。例如,在建构区,教师模仿幼儿的搭建方式并添加不同结构,启发幼儿创新思维。
交叉式介入
教师扮演游戏角色进入幼儿活动,通过互动指导游戏进程。例如,在角色扮演游戏中,教师以顾客身份与“售货员”幼儿互动,推动游戏情节发展。
垂直介入
当幼儿出现危险行为或违反规则时,教师直接介入进行显性指导。例如,幼儿攀爬高处时,教师及时制止并示范安全玩法。
材料提供与引导
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,拓展游戏情节。例如,在沙水区增加新型工具,激发幼儿的创造力。
材料调整与优化
根据幼儿游戏需求调整材料,如将散乱积木整理成有序结构,帮助幼儿建立空间认知。
规则引导
通过语言提示、动作示范等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游戏规则。例如,在“小小超市”游戏中,教师演示正确收款流程,强化幼儿的社会行为规范。
情感支持
在幼儿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帮助,增强其自信心。例如,建构区幼儿失败后,教师耐心指导其调整策略。
情境模拟 :通过创设真实场景(如医院、超市)提升幼儿的社会实践能力。
问题解决引导 :当幼儿出现争抢或冲突时,引导其协商解决,培养合作意识。
延伸活动 :在游戏基础上延伸新主题,如从“盖房子”延伸到“设计城市”,激发持续兴趣。
幼儿游戏指导应遵循尊重幼儿自主性原则,避免过度干预。
年龄差异需结合,小班幼儿更适合平行式介入,大班幼儿可尝试交叉式介入。
指导后应及时总结经验,调整策略以适应幼儿发展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