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汉代官制中, 尚书令的权势大于中丞 ,具体分析如下:
尚书令
属于三公之一(三公:太尉、司徒、司空),是中央最高行政长官,统领百官,实际权力在东汉时期甚至曾短暂取代丞相职位。
隶属于少府(秦汉时期为皇室内廷机构),但自西汉起逐渐演变为外朝核心官职。
中丞
不同部门设有中丞,例如:
御史中丞 :属尚书台,掌管图书秘籍、纠举不法,秩俸一千石,但实际权势低于尚书令。
尚书中丞 :属尚书省,辅助尚书令处理政务,秩俸四百石。
尚书令 作为三公之一,直接参与国家重大决策,统领中央行政系统,甚至掌握军权(如东汉光武帝时期)。
中丞 (如御史中丞)虽地位显赫,但属于尚书台下属机构,权力受尚书令制约,且职责范围局限于特定领域。
东汉时期 ,尚书令权势达到巅峰,曾取代丞相职能,成为实际执政者。
后世 ,随着政治结构调整,尚书令逐渐被其他官职取代,但历史评价仍以“权势大于丞相”为共识。
综上, 尚书令的权势在汉代官制中显着高于中丞 ,二者分属中央核心权力结构的不同层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