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古代礼仪体系博大精深,主要包含以下几类:
祭天礼仪
周代冬至在南郊圜丘举行,是最高统治者祭天的仪式,至清代结束。通过祭天表达对“帝”的崇拜,体现“君权神授”思想。
祭地礼仪
夏至时祭地,汉代以地母信仰为核心,后发展为祭社稷、山川等。祭地与祭天并称“五礼”中的“嘉礼”。
宗庙之祭
奴隶制社会遗留的制度,天子七庙、诸侯五庙,用于祭祀祖先。宗庙位置严格,体现等级制度。
军礼
包括征伐、田猎、营建工程等军事活动的礼仪,强调军令严明和等级秩序。
宾礼
诸侯朝见天子及诸侯间交往的礼仪,如朝聘、盟誓等,是维护政治关系的核心制度。
诞生礼
从求子到周岁,包括“三朝”(出生、满月、百日)、剃胎发、认舅礼、命名礼等,体现对生命的尊重。
成年礼(冠礼/笄礼)
男子二十岁加冠,女子十五岁行笄礼,标志成年。冠礼包含服饰、音乐等仪式,少数民族保留传统成年礼。
饮食礼仪
以“燕礼”为代表,主宾跪拜、晚辈侍饮,遵循“不先饮尽他人酒”的原则。节日饮食如元宵、寒食、端午等都有特定礼仪。
丧葬礼仪(凶礼)
包括丧葬、荒礼、吊礼等,通过祭祀祈求平安。不同朝代丧葬礼仪有差异,如唐代万福礼、宋代鞠躬礼。
作揖(拱手礼)
无贵贱之分,现代人常用握手形式。男生左手前、右手后,女生相反,伴随问候。
问安礼仪
日常见面时行礼问候,体现尊重与谦逊。不同场合有不同形式,如军礼、宾礼中的问安。
婚丧嫁娶礼仪
包括纳采、问名、亲迎、射礼、宴礼等六礼,蕴含祝福与伦理。传统婚礼可加入结发礼等元素。
九宾之礼
周天子接待诸侯的最高礼节,战国后演变为诸侯国外交礼节。
趋礼与席礼
趋礼是地位低者向高者表达敬意,席礼规范坐姿与空间利用,体现秩序和谐。
这些礼仪通过制度与习俗形成,既维护社会秩序,又传承文化价值观。部分礼仪如冠礼、婚礼至今仍有影响,成为文化符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