语文下定义的评分标准主要依据定义的准确性、完整性和语言规范性,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估:
本质属性概括
定义需精准概括被说明对象的核心本质特征,避免混淆或遗漏。例如“统筹方法是一种合理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”,准确揭示了其作为数学方法的本质属性。
避免模糊表述
语言应简明扼要,避免使用“可能”“大概”等模糊词汇。如“可能是一种数学方法”不如“是一种数学方法”准确。
格式规范
需采用“种差+邻近属概念”结构,如“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的小数”,或使用“判断句式”如“统筹方法是一种数学方法”,且前后句式需保持一致。
关键信息包含
必须包含定义对象、本质特征及所属范畴,且避免冗余信息。例如“年画是春节时张贴的图画”未突出其本质功能“减小风力”,定义不完整。
句式要求
采用“是”“叫”等判断句式,禁止使用比较句、否定句或比喻句。如“比其他高等动物更能制造工具”应改为“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”。
简洁性
语言需精炼,避免啰嗦。例如“这种具有减小风力功能且林带间距不超过20倍特征的并行排列林带”可简化为“防护林是能减小风力、间距不超过林木高度20倍的并行林带”。
避免同语重复 :定义中不得包含被定义概念本身,如“魔术是一种表演艺术”中的“表演艺术”属于种差而非邻近属概念。
示例参考 :优秀定义如“浪漫主义不是唯美主义”“经济基础不是上层建筑”等,通过对比凸显本质差异。
评分建议 :可设定满分10分,其中准确性占4分,完整性占3分,语言规范性占2分,其他(如格式规范)占1分。根据定义在各项指标上的表现综合评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