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学校的称呼因时代、类型和功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,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:
官学
国家设立的教育机构,如太学、国子学等,主要培养官僚和贵族子弟。例如:
夏代称“校”;
周代称“序”或“学宫”;
汉代称“太学”,西晋改为“国子学”。
私学
由私人创办的教育机构,如蒙馆、私塾等,主要面向平民子弟。例如:
私塾是春秋战国至清末普遍存在的基层教育形式;
蒙馆专门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。
其他类型
蒙馆 :对儿童进行基础教育的场所;
稷下学宫 :齐国设立的私人学术机构,以诗书礼乐教学着称。
小学/蒙馆
早期教育机构,教授基本读写技能。
中学/庠序
青少年阶段的教育机构,如《礼记》中提到的“东序”“西序”。
大学/辟雍/泮宫
高级教育机构,培养高级官员和学者:
辟雍 :西周诸侯设立的最高学府;
泮宫 :贵族子弟学校,属最高等级。
国学 :先秦时期指国家设立的学校,如太学;
宫邸学校 :如辟雍、成均,专为皇室成员设立;
地方学校 :如郡国学,培养地方官吏。
朝代 | 学校类型 | 典型称谓 | 特点 |
---|---|---|---|
夏代 | 初级学校 | 校、序 | 基础礼仪与技能教育 |
商代 | 初级学校 | 庠、序 | 扩大教育规模 |
周代 | 中级学校 | 序、学宫 | 系统化教育体系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