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小班数学中“哪个大”的教学设计,综合多个权威教案及教学反思,可归纳为以下核心要素:
认知基础 :初步建立大小概念,能区分明显大小差异的物体;
能力培养 :通过比较活动提升观察能力、逻辑思维和分类能力;
语言表达 :学说“大”“小”等基本词汇,愿意用语言描述判断结果。
重点 :掌握明显大小对比的方法,形成初步的量感;
难点 :理解相对大小概念,避免绝对化判断(如“最大”“最小”)。
实物教具(如球、书、萝卜、积木等);
图片资料(如动物、水果等大小对比图);
PPT课件(含大小排序图示)。
导入环节
通过日常生活场景(如排队、分玩具)引出大小概念,例如:“我们排队时,个子高的站在前面,个子矮的站在后面,那我们怎么知道谁高谁矮呢?”。
感知与比较
展示不同大小的物品,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触摸比较大小,例如:“这个球比那个球大,你是怎么发现的?”;
使用游戏活动,如“钻山洞”(选择较大山洞钻过)和“拔萝卜”(比较萝卜大小)等,增强趣味性。
认知强化
教师明确告知物品的实际大小,帮助幼儿建立对应关系,例如:“这个盒子比那个盒子大,因为它的边更长”;
通过PPT展示大小排序图示,巩固幼儿的排序能力。
语言与思维拓展
鼓励幼儿用完整句子表达判断结果,如:“这个苹果比香蕉大”;
引导幼儿思考相对大小,例如:“虽然这个积木比那个大,但还有比它更大的积木”。
环境渗透 :在教室中持续投放大小不同的物品,鼓励幼儿自主观察和比较;
家庭作业 :请家长提供家中常见物品,与幼儿一起完成大小分类游戏。
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度、比较判断的准确性;
通过语言表达评估幼儿对“大”“小”词汇的运用能力;
根据幼儿在分类和排序任务中的表现进行个别指导。
通过以上设计,帮助小班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建立大小概念,为后续数学学习奠定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