锂电设备专业的课程设置通常涵盖基础课程、专业核心课程、专业方向课程及实践课程,具体如下:
无机化学
介绍元素周期律、无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,为材料科学和电化学提供理论基础。
物理化学
研究物质的热力学、动力学性质,涉及电池能量转换机制。
分析化学
掌握仪器分析方法,用于材料成分分析和电池性能测试。
电工与电子技术
学习电路分析、电子器件原理及电力电子技术,为电池管理系统设计奠基。
电化学与材料科学
深入研究电化学原理、电池材料结构与性能优化。
锂离子电池制造技术
掌握电池组装配、工艺优化及设备操作技能。
化工原理与设备
学习化工过程设计、设备选型及自动化控制,适用于电池生产流程管理。
自动化与工业控制
掌握PLC编程、传感器应用及工业仪表技术,用于电池生产与管理系统。
电池材料结构建模 :晶体结构、界面结构模拟分析。
新能源装备技术 :涵盖光伏、风机等新能源设备应用与维护。
电池管理系统(BMS) :数字电路、MCU编程及传感器融合技术。
实验课程 :无机化学实验、物理化学实验、电化学性能测试等,强化理论应用能力。
设计课程 :电池组结构设计、工艺流程优化方案制定。
机械设计与制造 :组件封装、机械性能提升。
能源与动力工程 :能量转换效率分析、储能系统设计。
部分院校会将课程分为机械类(如机械设计基础)和电类(如电工电子技术),需根据具体专业方向选择;
选修课程可侧重PACK设计、电池回收技术等细分领域。
以上课程设置需结合学校培养方案和行业需求,建议咨询高校教务部门获取最新课程目录。